赋能乡村物流 点亮侗乡童年——财经与物流管理学院成功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新闻网消息(文/财经与物流管理学院 李雨琪 殷敏 图/“智链侗乡”数智物流调研实践团)为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服务基层中锤炼本领,7月14日至17日,财经与物流管理学院组建“智链侗乡”数智物流调研实践团赴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牙寨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数智物流助力乡村振兴为抓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关爱助学帮扶、红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体验等多元形式,为侗乡发展青春赋能。
聚焦专业调研,赋能侗乡发展
实践团结合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特长,深入开展数智物流专项调研。成员们入户走访访谈、调研,从农户家中到快递物流站点,从当地村民、快递从业者到茶园、物流站点负责人,详细记录销售渠道及物流运输的痛点、堵点问题,重点关注运输成本高、配送时效慢等问题;实地考察当地物流站点、设施及道路条件。同时,开展普及财税知识,讲解假钞识别、电信诈骗防范技巧,用专业知识守护群众“钱袋子”。
点亮七彩课堂,播撒成长种子
实践团在镇中心小学开展关爱助学帮扶,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样的课程。手工课上,队员们带领孩子们用彩纸剪裁侗族特色图案、用积木搭建鼓楼模型,在动手创作中感受民族文化之美;篮球课上,运球、传球、投篮等基础训练让操场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奔跑跳跃中强健体魄;太极课上,队员们耐心示范云手、野马分鬃等招式,让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沉稳与力量。支教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搭建起城乡青少年交流的桥梁,让温暖与陪伴照亮乡村童年。
最后,实践团成员们与小学生共同在文艺晚会上圆满完成了《本草纲目》篮球操及《太极遇上侗乡》两个节目,赢得现场阵阵欢呼。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
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柳州新时代大学生宣讲团成员张蓝军依托这一优势,将红色故事融入课堂。生动的红色故事,在小朋友的心中播撒下红色精神的种子,红色文化一如既往地滋润着这片红色侗乡土地。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实践团成员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更深刻体会到传承的责任,坚定了担当使命的信念。
体验采茶劳作,调研特色产业
走进牙寨村千亩茶园,实践团成员们在茶农指导下,学习辨别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掌握采摘技巧。感受指尖与茶叶的触碰,体验农耕劳作的艰辛与乐趣,更深入了解当地茶文化的历史底蕴,更深入了解侗族“以茶待客”的民俗文化。在这特色侗乡,一杯侗乡春茶既承载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也让队员们读懂了乡土经济背后的文化密码。
此次实践让同学们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团队学生负责人翁维松说到,“实践的统筹实施中,既感受到乡村对发展的渴望,也体会到团队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每一次沟通都让我们更懂责任与担当。”物流调研组赵峻畦提到:“看到当地物流配送的痛点,更明白专业知识要落地才能有价值,村民的认可让我们确信,专业所学能为乡村物流升级出份力。”财税宣传组覃灿炎说到:“在给村民讲财税知识、教防诈骗技巧时,收到村民们的笑容与认可。”宣传组李雨琪坦言:“用文字和镜头定格侗乡故事,看着红色文化与乡村新貌被更多人看见,真切感受到宣传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支教帮扶组罗娟娟感慨到:“支教让我们在孩子眼中看见纯粹,用知识传递温暖,收获被需要的幸福,更懂责任与成长的重量。”
这场跨越200百多公里的社会实践,承载着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三下乡的价值,在于让我们既看到乡村的发展困境,更发现青年的可为空间——用专业能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用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担当。财经与物流管理学院团委将继续扎实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我院青年学生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践团在当地开展物流配送实地调研
实践团入户进行财税宣传
实践团开展关爱助学帮扶
小学生课程成果展示
实践团成员们体验采茶劳作
学院网站审核:一审 殷敏、二审 覃洋、三审 覃宗万
学校网站审核:初审 党委宣传部 陈晨、终审 党委宣传部 罗世华
用户登录